信息来源: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
今年以来,山东省农机部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,坚持“立足大农业,发展大农机,服务新农村”的战略思想,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,开拓创新,扎实工作,圆满完成了机械化生产各项目标任务,全省农机化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。
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。预计到年底,全省农机总值达到585亿元,农机总动力达10250万千瓦,比上年增加330万千瓦;拖拉机达到250万台,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0.3万台,增加1.5万台;小麦联合收获机达到10.8万台,增加9000台;玉米联合收获机达2.4万台,增加8000台;秸秆还田机达4.3万台,增加9000多台,免耕播种机达到8209台,增加4600余台,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,结构更加优化。
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。机耕水平取得新发展。三秋期间,全省上阵耕地机械235万台,完成整翻耕地8200万亩,机耕率达97%。机播水平再上新台阶。全省上阵播种机械48万台,机械播种8430万亩,其中,机播小麦5730万亩,机播率达到95%。机播玉米2700万亩,比上年增加16%。机收水平实现新突破。小麦收获实现机械化。完成小麦机收面积4850万亩,机收率达96%,高于去年。玉米收获机械化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势头。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613万亩,机收率达35.8%,增加近13个百分点。水稻收获机械化取得长足进展。水稻机械收获面积达94万亩,机收率达42.7%。
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化取得新进展。薯类、花生收获机械化有了新进展。马铃薯、地瓜收获机械发展到2400台,比上年增加240多台,机械收获面积达72万亩,机收率达到12%;花生收获机械发展到2.07万台,作业面积327万亩,机收率达到24.8%。棉秆拔除机械得到较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。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,卷帘机械发展到5.5万套,增加7000多台套。另外,大蒜、生姜等蔬菜收获机械化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。
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实现大跨越。全省17个市、138个农业县(市、区)普遍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,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乡、村达到1133个和18800个,分别比上年增加384个和10495个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超过15万亩的市达到9个,增加5个。有8个市保护性耕作新增面积在10万亩以上。全省免耕播种机拥有量达11.65万台,增长103%。其中小麦免耕播种机8209台,增长128%。夏季玉米贴茬机械直播面积2700万亩,增长16%,秋季小麦免耕播种面积突破300万亩,增长134%。全省小麦保护性耕作覆盖率达到5.8%,增加3个百分点。通过实施以免耕播种为重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,全省共为农民增收节支6亿多元。
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实现新突破。今年,全省玉米、小麦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7800万亩。其中,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面积3100万亩,综合利用率达68%。其中完成玉米秸秆机械还田2480万亩,秸秆还田率达到55%,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。秸秆机械化粉碎青贮面积达到420多万亩。加工、制作饲料、燃料等利用秸秆200多万亩,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也达到92.5%,有效地解决了大面积焚烧秸秆的问题。
农机作业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。三夏期间,受天气较凉和小麦机收油料供应的影响,小麦机收价格较大提高,平均每亩55-60元,比上年增加5-10元。全省小麦机收作业总收入达30多亿元,增加11%。三秋期间,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、机具利用率和作业效益均实现了新的增长。全省三秋农机作业收入达到20多亿元。特别是玉米机收作业,价格在60 元/亩上下,平均每台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面积为600多亩,全省仅玉米机收作业收入就达9.6亿元,比上年增长92%。
农机化生产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。配合新闻媒体,对山东省三夏、三秋农机化生产进行了广泛宣传。特别是对小麦跨区机收工作给予了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全过程宣传报道。山东卫视“新闻联播”、“乡村季风”栏目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“三夏一线”、“三夏快报”和“关注三夏”等专栏,每天对小麦机收进展情况进行报道。山东电视台、新华网、大众日报建立信息互动,特别是新华网仅6月份就报道山东小麦机收情况60余条(次),大众日报每两天对全省小麦机收情况进行一次报道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山东省三夏跨区机收就有400余条(次)。